资料简介
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
1.“数声钟鼓报黄昏,瞻仰神工千古存。玉垒照看川岁月,金堤抱负蜀乾坤。重书禹贡追先圣,长遗尧封泽后昆。约束岷江东逝水,休惊岸左二王魂。”诗中描写的是
A.隋朝大运河
B.汉代六辅渠
C.战国都江堰
D.宋代高转筒车
【答案】C
【解析】由“川”“蜀”“岷江”等可以得出诗中描写的是都江堰。
?
2.“今也农夫之所以早出暮入,强(勤勉)乎耕稼树艺,多聚菽粟,而不敢怠倦者,何也?”曰:“彼以为强必富,不强必贫,强必饱,不强必饥,故不敢怠倦。”它从本质上反映了
A.自古以来中国的农民就有勤劳的美德
B.小农经济下的生产力水平较低
C.历代帝王赋税征收的沉重
D.古代农民认识到勤劳可以脱贫致富
【答案】B
【解析】本题主要考查阅读史料并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。史料中“强必饱,不强必饥”等反映了小农经济的生产力水平低下,农民为了生计不得不抓紧劳作。
?
3.战国初年李悝为魏相,颁行“尽地力”的教令,指出治田勤谨与否会直接影响粮食的产量。荀子也认为,如好好种田,可以亩产“数盆”,等于一年收获两次。这两则材料都表明中国古代的农业生产重视
A.扩大耕地面积
B.一年多熟制
C.增加从业人口
D.精耕细作
【答案】D
【解析】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。扩大耕地面积在材料中没有体现,A项排除;一年多熟制只符合荀子的观点,不符合李悝的主张,B项排除;增加从业人口在材料中也未体现,C项错误;根据材料中的信息“勤谨”、“数盆”可知体现的是精耕细作的生产特点,故答案为D项。
?
4.《汉书》上记载,西汉时每年农田亩产约一石半,而《昌言》上说,东汉时的农田平均亩产约为“亩收三斛”,亩产量有了较大的增长。造成当时粮食产量增长的最主要原因是
A.农民更加勤劳
B.牛耕犁具...[来自e网通客户端]